状元红主论坛第一高手成功举办心理学前沿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暨明湖教育沙龙(第2期)
时间:2024-12-10 13:53:00
为聚焦心理学研究前沿热点,拓展学生视野并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12月9日,我院在第八教学楼310报告厅举办心理学前沿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暨明湖教育沙龙(第2期)。本次论坛分为两个部分,上半场由研究生院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李海萍主持,下半场由我院院长谭千保主持。
王力作报告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力就《创伤后应激障碍-表型、机制与发展轨迹》 作出报告,报告涵盖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背景、表型研究、发生机制和发展轨迹研究。他指出大多数人会经历创伤性事件,而PTSD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涉及多个领域。报告深入探讨了PTSD的症状异质性、群体异质性、症状网络和心理病理共病的网络结构。同时,他分析了PTSD的脑机制、认知神经机制、神经内分泌与免疫机制以及遗传机制,并通过遗传学数据库提供了更多研究视角。最后,他展示了PTSD症状的发展变化、症状簇的动态交互模式以及基因变异对症状发展的影响,为理解PTSD提供了全面的科学视角。
孙晓军作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晓军作《青少年网络使用与教育应对》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我国网络技术普及现状、2024年心理学研究趋势、问题性网络使用及其对心理健康、行为和认知的影响,一般性网络使用、网络使用与自我扩展,日常使用情境、具体的网络使用情境以及教育应对初试: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养的未来思考。他着重强调了数字时代下个体发展与适应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网络技术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网络素养教育的框架和实践以及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并引导他们适应数字社会的方案。
杨海波作报告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海波就《青少年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认知神经基础》作报告。他深入探讨了青少年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现象,包括其定义、理论模型、认知神经机制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他通过一系列研究,揭示了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与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并运用神经影像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分析了成瘾行为背后的脑机制,为理解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思考。
蒋重清作报告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蒋重清就《面孔和语音人格知觉》作报告。他强调了面孔和语音在人格知觉中的作用,揭示了人们如何通过这些外在特征来推断他人的人格特质。并指出这种知觉与文化、个人经验和生物学因素的关系,并探讨了面孔和语音在形成第一印象和影响社会决策中的重要性。通过比较不同媒介的人格知觉评价来揭示东西方文化在面孔-人格知觉上的差异,为我们理解人格知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陈杰作报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杰就《特殊人群的社会认知特点研究》作报告。他深入探讨了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等特殊人群的社会认知特点。他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自我认知的性别差异、自我优势效应、注意定向、社会互动信息加工以及信任学习等一系列实验,揭示这些特殊人群在社会认知方面的特定模式和挑战。并介绍了结论:听障个体的自我优势效应减弱,社会认知加工存在缺损,而视障个体的自我优势效应增强。这些发现强调了听觉和视觉经验剥夺对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同影响,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夯实的研究基础。
黎志华作报告
状元红主论坛第一高手教授、博士生导师黎志华就《青少年贫富观的内涵、结构及特征》作报告。报告深入探讨了中国青少年对贫富差异的认知和态度。他介绍,通过质性分析、问卷调查和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青少年倾向于将贫富差异归因于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同时考虑社会公平性。他介绍了青少年的贫富观随时间变化,努力和能力是关键的内部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贫富差距感知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发现经济不平等的感知通过增强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以及降低控制感来影响冒险行为,且这一影响受到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值得更加深入的探讨。
论坛结束后,谭千保在总结性发言中向出席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强调了这些研究对于心理学领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本次论坛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而且对于推动我院的心理学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未来,学院将与专家学者们深入交流、持续合作,共同助推促进我国心理学科蓬勃发展。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文/图:王欣怡
一审:张桂玉
二审:陈京军
三审:谭千保